三下乡|传承千年非遗文化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发布时间 : 2024-05-12 16:33:34  作者: 艾弗森贝博ballbet官网

  “葫芦虽小,却藏天地”,葫芦因其谐音“福禄”且形似“8”而成为招财纳福的吉祥物。作为洽川三宝之一的市级非遗项目——洽川葫芦亦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其独特价值,为合阳人民带来福禄好运。7月15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赴合阳文化振兴宣传队来到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洽川葫芦店,拜访了洽川葫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菲。

  在这位手工艺人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店里的葫芦工艺品,并初步学习了葫芦制作流程与工艺。李菲老师介绍,洽川葫芦的制作大致要经过晾晒、挑选、清洗、打磨、构图、雕刻、上色、镂空、内部处理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高度的专注和细心。另外,李老师表示洽川葫芦的发扬光大亦离不开持之以恒的探索与连续不间断的创新,同为洽川葫芦的非遗传承人的丈夫宋朋杰曾跑到山东专门学习了两年山东人最擅长的烙画技艺,“只有在保留原有文化渊源的同时引入优秀的工艺,才能极大地丰富它的视觉效果”。访谈的最后,李菲老师提到:“在从事这门非遗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它是我们很热爱的事情,我们也一定不遗余力地去传承它!”

  在与洽川葫芦有关的故事中,西农故事占据着主体地位。在文化产业迅速更新迭代的今天,洽川葫芦手工艺人多次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生联系,寻求一些创新性元素设计的启发与帮助,从而在葫芦文化、图案、颜色搭配和文创产品等方面提升创新水平,进一步拓宽葫芦商品市场,带领当地葫芦种植群众脱贫致富。

  在此合作背景下,风景园林艺术学院组织举办了“青春心向党,祝福献祖国”葫芦创意设计大赛并积极发动全校师生参加。李菲老师表示,本次大赛为后来的葫芦小夜灯、葫芦U盘、葫芦蓝牙音响开拓了全新的思路,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加大了对其实用价值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西农园林学院的老师也与洽川葫芦手工艺人开展深入交谈,并了解当前合作社的经营模式,针对葫芦产业销路不畅的问题给出相关建议,也表示愿意通过葫芦创意设计大赛、毕业文创、非遗传承培训等方式助力洽川葫芦的发展,为非遗记忆与新时代的契合贡献西农智慧与西农方案。

  洽川葫芦的发展路径中凝结着无数人对于非遗文化重获生机的希冀,也凝结着手工艺人对手工艺制作推动乡村振兴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渴望。

  在西农专家团队以及学生群体的助力下,洽川葫芦探索出了新的发展路径——找到洽川葫芦背后民间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借助这种发展路径,洽川葫芦从传统的葫芦手工艺品不断拓展到如今的葫芦夜灯、葫芦室内景观摆件设计等,创新性发展的洽川葫芦工艺和“互联网+非遗”网络直播展销方式吸引了更多投资者与消费者们的目光,使得濒危的非遗工艺拥有了30万元订单的“开门红”,使得当地群众逐渐致富。同时,李菲老师表示,非遗手工艺人与当地政府积极开展合作,开设洽川葫芦文化展馆、葫芦产业园、种植园,推动非遗旅游业的发展,也为乡镇失业人员、贫困户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与经济来源。另外,宋朋杰、李菲夫妇也积极招募残疾人劳工,免费传授技艺并提供葫芦手工艺制作的工作岗位,既推动了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也为残疾群体脱贫致富提供了新机会与新路径。

  一颗颗葫芦、一片片葫芦林,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也扮演了乡村振兴加速器的重要角色。现如今,洽川葫芦的破局给合阳县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就业岗位的增加、乡里幸福指数的提升,也为合阳县其他非遗文化的破局提供了新的借鉴与探索。

  “葫芦者,福禄也。”七千载种植记忆,千百代匠心传承。洽川葫芦之中蕴含着的,不单单是葫芦手工艺人的匠心,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一段深刻的历史传承、一场跨越千年的时代对话、一幅美好的未来发展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