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中国好人”张铁兵等四人入选2018年年度河北十大新闻人物

发布时间 : 2024-07-25  作者: 产品中心

  记录发展脚步,凝聚奋进力量。日前,由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2018年(第十五届)河北十大新闻、年度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正式揭晓。其中,我省

  据悉,作为我省唯一年度新闻和新闻人物的权威性评选活动,河北“双十”评选自2004年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五届。2018年河北十大新闻、年度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活动,于2018年12月16日真正开始启动。评委会经过严格的初评、定评并参考84万多条公众网络投票意见,在石家庄市国信公证处的公证下,最终确定了评选结果。

  他25年如一日,奔波在设施葡萄技术推广最前沿,足迹踏遍全县197个村,将自己一腔热情和才智献给了群众,为饶阳县一跃成为全国最大设施葡萄生产基地做出了突出贡献。

  曾经对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这么一句描述:“远看像个逃难的,近看像个要饭的,走过来才知道是个农技站的。”张铁兵就是这么个形象:黑黑的面庞、乱糟糟的头发、鼻梁上架着厚厚的眼镜,一身被太阳晒褪了色的衣服、一双布鞋、一辆旧自行车,勾勒出张铁兵朴素的形象。看上去比农民还“土气”的人,却是饶阳县葡萄种植户心中的“神”。

  尽管有双休日,可张铁兵每个周末还是“长”在棚里:“没啥累不累的,这就是咱该干的,都是分内事。这大棚种下了,就像自己的孩子,哪有不管的道理?老百姓都管我叫‘张老师’,这是多高的荣誉,听大伙这么叫我,再苦再累咱心里也舒坦!”没多么高深的学历,没有过多的进修、深造机会,张铁兵完全是凭着自己的一股钻劲儿,从一名小技术员“修炼”成了“土专家”。在当地各个村镇,基本上没有农民不知道“张铁兵”这一个名字。老百姓们信任张铁兵,有问题就想到找张铁兵,而他也“逢叫必到”。在种植户心中,张铁兵更像是身边的亲人。他说话直爽,没有架子,农民和他交流感到亲切。

  走进秦皇岛星箭特种玻璃有限公司,大院里停着一辆白色面包车,车身锈迹斑斑,车胎漏气变形,靠几摞砖头保持平衡。一辆报废车为啥要停在这里占地方?

  “这辆车是我当年的‘办公室’,那期间我带领员工研制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OSR玻璃基片。”星箭公司总经理卢勇说,保留这辆车并把它停放在公司大院,是为了提醒自己和员工,不管事业做得多大,永远别忘记艰苦奋斗再创业,永远别忘记保持自主创新的活力。

  采金船生产调度员、烧烤摊摊主、卖菜商贩、家具厂老板、空间用抗辐照玻璃盖片企业老总……这些不同时期的不同职业,组成了卢勇曲折的人生轨迹。

  “当初在采金船上工作,收入还是很稳定的。”1995年,为给女儿治病,卢勇辞去东北老家稳定的工作,到秦皇岛创业。

  “卖烧烤,卖菜,啥能挣钱干啥。”卢勇说,开始创业时没目标、没资金、没项目,就到处找活干。后来,他与人合作开了一家家具厂,凭着先进销售理念和过硬质量,赚到了“第一桶金”。家具厂的隔壁是一家医用玻璃厂,面临关门的窘境。“我当时就想,自己能不能也生产特种玻璃呢?”卢勇找到当地以及北京、天津从事玻璃材料研究的专家,向他们请教学习,并把研究目标定为航天玻璃。

  航天玻璃主要用在航天器的太阳能电池板等设备上,保护相关设备不受太空高能粒子、有害射线等的侵害,被称为航天器的“护身铠甲”。当时,航天玻璃有不少品种制造难度大,依赖国外进口。“中国生产的航天器,当然要用中国玻璃来保驾护航,不然很容易受制于人。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打破国外垄断,造出高性能、高品质的航天玻璃。”2000年,卢勇投入自己全部积蓄加上借款,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了星箭公司。

  真正进入这个行业,才知道困难远比想象的大。没有研发设备,只能从国外购进;没有技术,只能带着员工起早贪黑、步步摸索。经过一年的艰辛努力,他们掌握了玻璃盖片的原材料配方和生产的基本工艺,产品通过了省里鉴定,达到用于卫星的标准。

  2002年,有客户找到他,说需要购置“120mm×40mm”和“170mm×40mm”两种规格的玻璃盖片用于出口。当时,国内最大只能生产60mm×40mm的玻璃盖片,而他们只能生产30mm×40mm的。

  “尽管员工反对,我还是咬着牙关接了这一单。”卢勇说,一是自己有背水一战的信心;二是因为这是国际订单,是一个难得的打出名气的好机会。

  当时,国内没有生产这两种规格玻璃的内圆切片机。卢勇带领公司技术人员去一些切片机生产企业参观学习,借鉴其他工业领域使用的切片机,完成了内圆切片机改造。随后,他们一步步改进工艺,摸索试验,先后生产出我国第一片“120mm×40mm”和“170mm×40mm”的玻璃盖片。

  星箭公司在国内特种玻璃行业渐渐有了名气。2007年,随着我们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公司订单量开始增长。厂区不能够满足生产需求,卢勇就把自己的办公室腾出来,买了辆已报废的面包车停在院子里,塞进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当作“办公室”。

  “那是企业最艰难的时候,也是发展最快的时期,我跟员工们废寝忘食,边研究边生产。”卢勇说,正是那一段时间,公司研制生产出原先只能高价从国外进口的OSR玻璃基片,降低了我国航天器建造成本,“看见我们生产的玻璃产品慢慢的变多地用在国内卫星、航天飞船上,我感到格外自豪。”

  进入特种玻璃行业以来,卢勇从始至终坚持到生产一线工作,也始终是公司研发团队的核心。

  “刚接触这个行业,我什么都不懂,就整天围着设备转、拿着说明书看、抱着专业书啃,有啥疑问就请教技术员。一来二去,慢慢摸熟了玻璃生产加工的工艺。”卢勇说。

  “卢总特有钻研精神,进步非常快。”公司副经理龚丽军说,“一天24个小时,他十几个小时都在公司,参与研发和生产,熟稔特种玻璃的每道工序。”

  为打破OSR玻璃基片完全靠国外进口的局面,2009年,卢勇开始带着技术团队昼夜奋战,在配方、制造工艺等方面不断研发试验。

  “当时我们正研发用于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OSR玻璃基片,遇到了一个技术难点:月球表面温差很大,对玻璃物理性能要求非常苛刻,需要玻璃能快速适应高低温的瞬间变化。”卢勇说,为此他一头扎进实验室,吃住在公司,夜以继日地跟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探讨。公司条件有限,模拟不了月球表面温度环境,他们只能把产品一次次送到客户那里检验。

  经过两年多上千次的试验,客户那里终于传来了检验通过的好消息。“我们研制的OSR玻璃基片具有高反射、低吸收的特点,保证了月球探测器内部仪器在高温差环境下的正常工作。”卢勇说。

  “在我看来,外行实际上也是一种优势。”卢勇说,他的脑子里没有书本上那些条条框框,反而更加敢闯敢试。有一次,他进行玻璃盖片柔化处理,按照正常流程,应该将柔化后的玻璃盖片放在设备里自然冷却。当时往设备里投放玻璃盖片的升降器坏了,他于是突发奇想:“能不能试着把玻璃盖片放在水里速冷?”

  “当时公司的技术员都说我胡闹,说那样的话柔性就容易没了。”卢勇却“任性”了一把,带上隔热手套,从设备中取出几片高温玻璃盖片,直接扔到了水里。

  从水里捞出玻璃盖片的那一刻,卢勇兴奋了。“当时那手感,我感到柔性棒极了。”卢勇拿出一片玻璃盖片给记者看,0.1mm厚的玻璃盖片被弯曲了180度,仍然没有破裂,放在桌子上用手拍打也没有破碎,“这就是我们研发生产的既有柔性又有硬度的玻璃盖片。”

  科学严谨的态度,加上敢为人先的闯劲,卢勇的星箭公司瞄准世界高端,目前已拥有6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柔性抗辐照玻璃盖片、超大超薄高强度抗辐照玻璃盖片、OSR玻璃基片等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目前,国家发射的每一颗卫星、飞船,以及国外的部分卫星都用上了星箭的产品。”卢勇说,“国家航天事业蒸蒸日上,作为参与者,备感振奋!”

  沈汝波同志1978年参军入伍,在部队期间,他被班长的“活雷锋”精神所打动,立志也要像班长那样为群众做好事,要像雷锋那样为人民做一辈子的好事。于是,一有功夫他就为驻地附近的老百姓服务,坚持6年,关照生病的老两口并经常用自己节省下来的津贴为他们看病买药,改善生活。部队退伍后,沈汝波被安排到海港区蔬菜公司邵岭采购供应站工作。作为一名制冷工,他努力钻研业务,脏活累活从不退缩,很快成为技术骨干。1985年,他因单位工伤失去了左手的两个手指,2003年单位体制改革,使他离开了心爱的岗位,每月只能领到230元钱,当时他的妻子没有工作,孩子还在上学,使他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但是沈汝波没有报怨、没有消沉、没有向政府申请帮助,他说,自己虽然手残了,但还能工作,在部队学的理发手艺,派上了用场。他在自家门前租了一件6平方米的小房,开了一家理发店,取名“党义理发店”,含义是为党和社会尽义务。开业第一天,他定下规矩:理发2元,节假日半价收费,现役军人、特困职工、残疾人、五保户免费。店门口,挂着他一针一线绣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条幅,并写出了这样的承诺:“节假日免费、四种人免费”的项目,免费项目直到现在。店墙上贴着《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品德高尚者长寿》、《好人应该有好报》等文章。他自费购置了修车工具,免费让顾客和路人使用。

  先茂里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刑事案件频频发生,沈汝波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08年他主动向社区领导请缨成立了“党员义务巡逻队”,并组织队员每天二十四小时轮流在社区内义务巡逻。在巡逻队里,沈汝波总是巡逻时间最长的那个人,并且他总是负责凌晨12点到3点的时间段,这一段时间是人体生物钟最困的时候,他把其它时间让给了别人。他就是这样处处为别人着想,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当沈汝波从报纸上看到有不少学校遭受歹徒的袭击后,他主动带领义务巡逻队的队员,每天到孩子上下学时间就到小区内幼儿园和小学附近进行巡逻,确保孩子们的安全。辖区内的党员志愿者们纷纷被沈汝波的事迹打动了,积极加入到义务巡逻队,现在巡逻队已从原来的12人增加到50余人。截止目前,巡逻队共捡到自行车50余辆

  小区内打扫卫生、管道老化通下水道、半夜拿着手电在小区内巡逻总能看到沈汝波的身影。他的邻居们这样说他:从老沈住进这个单元,他就担起了扫楼道、擦楼梯扶手的工作,每天早晨5点准时起床,一大早就开始清扫,任何一个时间里进楼道,楼道里总是干干净净,楼梯扶手一尘不染。邻居们说,住户一般各扫自家楼道,沈汝波却是从一楼扫到六楼。像这样的好事他做了无数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沈汝波同志的带动下,辖区中掀起了为民服务的新风尚、新高潮,慢慢的变多的党员加入到助人为乐的行动中来,涌现出一批孜孜不倦、甘愿奉献的“沈汝波”式的优秀员,社区“七彩虹”艺术团团长赵志芬、两侧股骨头坏死仍带病坚持为民守家护院的周运来等同志,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像周围群众展示自己作为一名员的党性修养和模范作用。他们的行为鼓舞和带动了辖区单位的参与,相继开展了“电力红马甲服务队进社区”、“辖区单位为民服务进社区”等活动,受到了辖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李德,沧州市运河区环境卫生管理站站长,汽车驾驶技师,汽车修理高级技师。作为全国首位被列入“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专家的环卫工人,其实他的经历并不复杂:扫过大街、装过垃圾、当过汽车修理工、干过司机。36年来,他的岗位始终没有跳出“环卫”这个圈。他凭着不怕苦、不怕累,潜心创新探索的作风,被誉为“新时代的时传祥”。

  1985年,李德进入环卫局维修车间,开始接触环卫车辆。当时变速箱拆装不方便,四五个大小伙子抬着都吃力。李德就钻研出了变速箱绞车,实现了一人轻松拆装。从那时起,创新的种子就在李德内心扎下了根。

  2004年,沧州市运河区成立了公厕管理站,李德当上了站长,从此他在创新路上一发而不可收。当时管理站的两台吸污车功率太小,工人的劳动强度过大。他很快找来一台大功率的机器,自费买来各种零部件。几经挫折后,吸污车吸污效率从原先20分钟抽不满一车提高到5分钟抽满一车。

  2009年,李德在检查工作时发现,一位工人在清理旱厕时提着粪桶,蹭得满身都是屎。他当即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工人们告别肩背、手提粪桶的现状。他开始查阅各种小型粪便机械作业车的资料,可是,书籍和网络上没有现成资料可供参考。无意间,他看到佳木斯一个环卫处利用杠杆原理改装了一辆环卫车,杠杆的一头系着一根绳,另一头吊着粪桶,利用旋转杆将粪便倒进车里,李德从中受到了启发。经过两个多月的摸索,光图纸就画了1000多张,终于一辆既美观又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小型粪便机械作业车改造了出来。如今,工人只需按动操作按钮,就可以轻轻松松完成从清掏到倾倒的全部步骤,效率提高5倍以上。

  此后,他又发明了“多功能高压冲洗车”,既能疏通管道,又能洒水、冲洗;有的厕所位于平房区,小型吸污车都进不去,每次都得靠几十米长的管子吸污,他受电力部门电线绞盘的启发,又发明了手摇绞盘;看到环卫工开着小型吸污车冬冷夏热,太受罪,他多次和经销商、汽车生产商做沟通,终于用他的执著打动了北汽福田汽车制造厂,并按照他提出的技术参数为他定制了底盘,成功升级了小型吸污车,不仅有空调,外形而且更美观。

  小型吸污车是李德拿到的第一个专利。为了研发,李德差点把命搭上。在既没有样车也没资料的情况下,李德全凭摸索大胆尝试。连续半个多月,他废寝忘食搞研究。在高强度的压力下,他的心脏病发作,被送到医院,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医生特意叮嘱李德,必须静养,半年内不能干累活儿,更不能着急。而李德只住了一星期的院,回家休息一星期后,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他心里始终放不下这套革新技术,用了一周多时间钻研出了适合小街小巷使用的小型吸污车。从此,他在单位又多了一个“拼命三郎”的雅号。

  这并不是李德第一次因工作“负伤”。他在当维修车间主任时,被高压管打到眼上,他忍着剧痛坚持修完机器,才去医院,一只眼睛几乎失明;他还被高压管打穿过手掌,其他的“磕磕碰碰”不计其数,但都没有一次耽误过工作,并且在工作过程中还做过见义勇为的善举。2012年李德在对运河彩虹桥东的生态公厕进行工作检查时,勇救在河道内进行实施工程作业的落水工人,整个营救过程从他发现落水者到施救上岸只用了不到4分钟。

  由于沧州市没有建立健全粪便处理中心,粪便和污水直接排放非常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粪便处理费用很高。李德想到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对现有的吸污车升级,改装成一款节能环保的压缩式固液分离吸污车,以完全解决粪便处理的难题。经过多次实地观察、实验和钻研,最终设计出了一套压缩式固液分离的吸污车。如今,改进后的吸污车,只需一名司机和一名操作人员就能操作,非常大地节省了人力。

  这些年,李德也有好几次机会能离开环卫行业:曾有单位看中他的能力要将他调走;南方厂家看中他的才干,想让他去做技术指导,待遇从高从优;自幼习武的他屡屡在武术比赛中获奖,被新加坡相关机构看中,想高薪聘他任教……面对这些机会,他却始终没有“松动”。面对旁人的好心相劝,李德想得更多的是担当与责任,他不得不承认,年龄不饶人。基于此,为了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发挥更多的余热,去年开始,他又利用闲暇时间,开始为沧州师范学院、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义务授课指导,并与沧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了“河北省技能大师工作站”。

  36年来,李德技术革新达到106项,申报专利9项,获得9项国家专利,成功改造了20多辆环卫车,直接为国家节约改装资金数百万元。李德发明的小型吸污车、小型粪便机械化作业车、吸污车绞盘、压缩式固液分离吸污车填补了国内特定种类设备及特种车4项空白。他还被人社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被河北省政府授予河北省首届“突出贡献技师”等称号。2016年12月,他当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成为全国首位享受这项津贴的环卫工人。

  2018年5月初,李德参加了由中组部组织的“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国情研修班,凭借研发出的国内首辆小型吸污车,赢得了出自核工业、航天工业、造船重工、兵器工业等国内“高精尖”单位的学员一致尊重。

  李德始终希望利用自己的技能去改善环卫工人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让他们的工作更体面、更有尊严。同时,他也将立足岗位,引领更多的“战友”,走上新时代环卫工人知识性、专业性、技能型的道路,传承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