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奏响内河水运绿曲
发布时间 : 2025-09-08 作者: 手动葫芦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货船正有序通过船闸,岸边的生态护坡绿意盎然;在江西省信江船闸通航中心,船民只需通过“赣航通”APP,就可以实现一键精准快速过闸……如今,行走在内河航运沿线,处处可见绿色发展的生动图景。在国家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的策略的时代浪潮下,内河水运正通过生态航道、智慧船闸和绿色船舶等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奏响了一曲激昂的“绿色发展进行曲”。
“扑通!”随着船舶在长江上航行,一只江豚跃出江面。抬眼望去,长江两岸绿树郁郁葱葱,一幅美丽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作为长江航道整治史上面积最大、工艺最复杂的干滩守护工程,倒口窑心滩如今已成为荆江河段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写照。这座全国内河航道生态环保示范工程,展现着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荆江河段地处长江中游,全长约347.2公里,因河道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其中,太平口、瓦口子等几处浅险水道以及石首、调关等10处弯道汇聚于此,成为航道维护的首要难题。
长江航道部门以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为抓手,通过实施沉排、护滩、护岸等措施,将航道水深从2.9米提升至3.8米,让长江荆州段“黄金水道”潜力得到释放。
再看京杭大运河江苏段航道整治工程,建设者们同样将生态理念贯穿始终。5月23日,历经一年多建设,苏南运河无锡段“三改二”疏浚工程(简称“工程”)在全省率先通过交工验收,今后可保障2000吨级船舶在无锡段大运河全线通行。
该工程沿线生态敏感点较多,对环保要求十分严格,工程全程贯彻“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理念,首推“绿色疏浚”和“智慧疏浚”工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已提前设立工地现场可移动环保监测实验室,开展航道疏浚对水生态环境影响的课题研究,包含施工期水质的变化、航道底泥的检测等,围绕如何减少水生态扰动进行科研攻关,形成标准化体系化的技术指南,为航道“绿色疏浚”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推动疏浚弃土绿色循环利用,用于退塘还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生态湿地、城市绿化带建设,实现‘工程渣土’变‘生态资源’。同时,依托‘智慧疏浚’指挥中心,可以实时查看挖泥船、运泥船、抛泥船作业情况等。”该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负责人佘文彬介绍。
“以前过闸至少要等好几个小时,现在能提前预约,省时又省油。”说起“赣航通”APP,“信江9898”轮船长王诺楠高兴说道,有了这个手机小程序,就能精准掌握船舶过闸时间,运输效率大幅度的提高,利润也跟着增加了不少。
2023年9月,江西全省首个船闸智能管控一体化系统和“赣航通”APP在信江虎山嘴船闸运行。该系统堪称是江西船闸通航的“智慧大脑”,整合船舶过闸预约、实时信息查询、通航动态发布等功能,以数字化手段打通船舶与船闸之间的信息壁垒。
“如今,信江中心实现过闸效率的跨越式提升,平均过闸时间从过去的数小时缩短40%;‘赣航通’APP在船民群体中的使用率高达99.89%,已然成为船民们跑船运输‘必备神器’。”江西省信江船闸通航中心负责人熊东亮介绍,依托该系统,信江船闸通航能力慢慢地加强,全年过闸船舶总吨位屡创新高,为区域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走进京杭大运河扬州航务中心邵伯船闸,屋顶之上,一排排整齐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60千瓦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电站,日发电量达400度……邵伯船闸依托场地开阔、光照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邵伯船闸锚定京杭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区建设目标,持续加大投入,致力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清洁能源利用领域,邵伯船闸积极探索优化能源消耗结构的有效路径,以降低煤电依赖、减少碳排放为突破口,着力降低生产办公环节的能源消耗,大力推广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应用。
“现在,清洁能源的使用已是我们的第一选择。”邵伯船闸养护管理中心主任蔡玉美介绍道。邵伯船闸不仅充分的利用太阳能发电,还逐步将闸区照明系统升级为太阳能供电。同时,在车棚内安装电源插座,为职工电动车充电提供便利,积极倡导绿色出行理念。
“在长江上开了这么多年船,以前总担心柴油机的黑烟和噪声不好,现在换上新能源船舶,不仅干净,还能省不少钱!”跑货运的王师傅谈及新更换的绿色船舶,言语间满是喜悦。如今,随着绿色船舶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不少船民真切地感受到绿色船舶的优势。
新能源动力系统堪称是绿色船舶的“核心引擎”,发展新能源船舶意义重大。江苏远洋运输有限公司投运全国首艘120标箱纯电动内河集装箱船“江远百合”号,采用“即插即拔”换电模式,以高安全性磷酸铁锂电池为能源载体,航行全程无废气排放,每年可减少约500吨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对水域环境污染。
不仅如此,该公司还为船员配备智能化能耗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船舶能耗数据精准优化航行路线和动力输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2024年,江苏远洋又开工建造5艘同类型120标箱内河纯电动集装箱船,持续扩大绿色船队规模,助力江苏水路运输绿色低碳转型。
除了新能源动力之外,船舶的绿色设计也在不停地改进革新。今年5月,由中国船舶集团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简称“上船院”)自主研发设计,招商金陵船厂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上汽安吉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9500车甲醇燃料预留大型汽车运输船(PCTC)首制船“安吉安盛”轮命名首航。“该船在设计上预留了超大容积甲醇燃料舱及燃料准备间,为船东未来替代燃料选择提供了最大灵活性。”上船院船舶设计二部陈晓晨表示。
与此同时,船舶材料应用领域也在“奔跑前进”。前不久,全国首艘整船采用国产碳纤维材料建造的“新明珠39”轮已在珠江水域完成交付。这种密度仅为钢材四分之一的复合材料,不仅让船体减重30%,更凭借出色的隔音性能,将船舱噪音控制在50分贝以下,为乘客打造静谧舒适的航行体验。
从生态航道的精心打造,到智慧船闸的高效运行,再到绿色船舶陆续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内河水运行业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展望未来,随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内河水运必将奏响更加嘹亮的“绿色发展进行曲”。